但真正的互联网革命,远不是从 0 到 1 这么简单。过去 30 年的互联网技术浪潮中,更重要的部分,还是将底层技术和能力,输送到应用场景的末端。从 90 年代末的 Web 革命,到一度泡沫破裂后的低谷,再到 Web 2.0 的复兴以及之后的移动互联网革命。
这个过程不只是需要技术发展,更需要给应用生态一个好的生长环境,用耐心浇灌创新。
今年的 GDC 模速空间专场活动上,关于 AI 大模型应用的参展方和内容,成为了大会的绝对主力。这其中既有各个垂直应用领域的论坛,包括金融、出海、智能制造,也有各种 AI 科技产品的探索体验馆。即便是普通人,也可以来到这里体验 AI 能力加持的智能眼镜、耳机、相机,以及机器人(21.100, -0.11, -0.52%)等一系列 AI+ 软硬件产品。
对 AI 产业来说,模型发展就像是一针强心剂,为开发创意的土壤增加了肥力,但整个产业发展,还需要更多的时间,走出更长期的创新之路。
2、AI 的集群效应,需要更「大」空间
2025 年,模速空间将自己的最新定位调整为了「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」。
在模速空间的愿景里,「大」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大,更在于整体水平高,且充满创新活力、协同发展。
所以,为什么 AI 行业需要一个更「大」的孵化器?
最大的原因在于,AI 本身并不能成为一个产品。无论多么先进的模型,单单基于它的生成能力,应用空间必然狭窄。过去几年很多 AI 产品一直没有走出「聊天机器人」这一基础范式,最终导致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,并没有找到很好的应用场景,形成正向的交互循环。
未来,寻找场景一定是 AI 应用化的一个最主要任务。就像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早期,没有产品化之前,它对用户来说就是一块能够显示印刷体文字的屏幕而已,普通用户既不会编程,也无法用电脑进行写作。包括第一轮 Web 浪潮也很快被认为是泡沫并迅速破裂。
直到 Web 2.0 时代,互联网才真正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。从即时通讯、博客、社交网络,到流媒体音乐、视频,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线上支付、LBS,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。
通过连续两年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,模速空间已经在上海开辟了这样一片 AI 大模型创新发展的产业高地,正在为未来的下一轮创新积蓄力量。
在不算漫长的科技创投史上,大部分孵化器的成功,都依赖于创始人的个人影响及愿景,无论是泽维尔·尼尔和 Station F,还是保罗·格雷厄姆的 Y Combinator。传统互联网行业的孵化器的项目之间往往相对独立,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前,它们与社会的关系也并不用那么紧密。
但对于 AI 来说,大部分 AI 应用项目从最初,就必须考虑到自己将以何种方式融入行业,融入社会。正因如此,模速空间展现了一种「政企协同」的中国式的创新孵化方式。
模速空间不仅成立了专班,为企业提供早期政策申报和资金对接服务,在上下游的对接中,还能实现「靶向资源匹配」。很多 AI 大模型企业所打造的,都不是从头到尾的完整产品,而是在一根链条中负责一个节点,而模速空间则起到了帮助企业串联起整个链条的作用。
去年 9 月,无问芯穹宣布完成近 5 亿元 A 轮融资,创造了国内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最大单笔融资纪录。
区别于人们对传统 AI Infra 的想象和定义,无问芯穹借助模速空间区位与生态优势,突破性地将软硬件联合优化技术结合到云、边、端全域算力基础设施技术研发与工程化落地中,并通过紧密的上下游协作,快速积累起行业客户落地优势,被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等媒体评价为令人意外的「中国特色」AI 基础设施企业,打破了一般投资机构对于 AI Infra 这个领域「小而不赚」的认知。大模型时代,模速空间所做的,不仅是为无问芯穹这样的企业去定制融资策略、对接上下游需求方,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一个「有机」的场域,让更多人工智能企业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技术的产业价值。
作为一个「AI 孵化器」,模速空间最关键的优势并不在于资金,而是「打通壁垒」的能力:无论是企业和政府间的政策申报、合规管理,还是企业和企业间的业务合作、技术交流……为实现这一点,模速空间不仅帮企业获得了政策层面的载体优惠、算力补贴,还建立了「模速伙伴计划」,推动基础模型生态专区,高校联合创新中心,让企业能够获得 AI 大模型领域最前沿的智慧。
作为「全球最大的 AI 孵化器」,模速空间希望实现的,不是「投数十家公司,成功孵化出一家独角兽」,而是建立起一个有助于人与人碰撞出火花的交流环境,带动一个社群,在上海尝试孕育出 AI 的新未来。
AI 的未来,绝不只停留在应用上。真正的 AGI,也绝不会只是某个单一的产品,而是流淌在各个应用场景,以至于覆盖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存在,这就是模速空间想要孵化的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