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孩子间的冲突演变成大人的过激行为,近日在东莞一儿童商场内,两小孩起争执,女孩父亲一脚踢飞 4 岁男孩。事情来得突然,男孩妈妈当场报警,女孩父亲被控制做进一步调查处理。
东莞董女士反映,4 岁儿子在游乐场和女孩因玩具使用起争执,被对方家长踢飞一米远,男孩腹部挫伤。
董女士报警后,据警方调取商场内的监控显示,两个小朋友在玩时发生争执,双方都有抬腿互踢动作。随后小男孩站起来打了小女孩一下。女孩的爸爸发现后,一手抱起女儿,侧身一脚就把小男孩给踢飞了。事情来得太突然,男孩的妈妈都没反应过来,当时已经懵了。明显愣了一会才去扶孩子。
男孩家长称,打人男子在派出所道歉,称当时担心女儿受伤,自己控制不住脾气。
万幸的是,小男孩去医院做了检查,内脏没有受到损害,只是腹部轻微组织挫伤,并无大碍。但小男孩受到了惊吓,情绪肯定受到了影响。
双方家长的责任分析
1、女孩父亲行为过激
女孩父亲在看到孩子起争执后,没有理性制止,而是一脚将小男孩踢飞一米多远。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对小男孩造成身体伤害,正如小男孩腹部挫伤,虽万幸内脏未受损害,但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理上的惊吓无疑是巨大的。更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,成年人对儿童使用暴力,暴露出某些家长教育方式的严重偏差。孩子打打闹闹本是天性,女孩父亲如此过激的行为,就算是担心女儿受伤,这也属于防卫过当了。
2、男孩妈妈的疏忽
男孩妈妈坐在边上,孩子发生争执时没有管。如果她能及时出来制止,或许能避免事情的发生。就像在一些孩子间冲突的案例中,家长的及时介入往往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。比如孩子之间的争吵和纠纷,是他们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,正是在这种争吵和打闹中,他们学会了观察和分析,有了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,并在观察、学习中掌握与同伴相处的技巧。而男孩妈妈的疏忽,使得这次冲突未能及时得到制止,最终演变成大人的过激行为,给两个孩子都带来了不良影响。
网友热议
部分网友认为女孩父亲反应过度,对一名 4 岁小孩子大打出手,心胸狭窄,太过分了。正如一些网友所说:“一个成年大男子,居然对一名 4 岁小孩子大打出手,并且下手这么重,就因为两个小孩子之间发生纠纷,跟一个小朋友去较真,心胸如此狭窄,真是太过分了!” 女孩父亲的这一行为确实过激,即使是担心女儿受伤,也不应该对一个如此年幼的孩子下这么重的手。
也有网友认为不能轻易原谅女孩父亲,必须给他一点深刻教训,否则他可能还会找借口自己脾气不好。“对于男子的这种行为,不能选择原谅,从他蛮横踢出的这一脚看,必须给他一点深刻教训,要不然就这么算了的话,估计还是会找借口自己脾气不好!” 女孩父亲的暴力行为不仅给小男孩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,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,如果轻易原谅,可能会让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没有严重后果,从而难以真正认识到错误。
还有网友认为小孩间的事情很难说谁是谁非,发生争吵拉开即可,千万别冲动,冲动是魔鬼。“小孩间的事情很难说谁是谁非,发生争吵拉开即可,千万别冲动,冲动是魔鬼。” 孩子们之间的争执往往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,家长应该保持冷静,用理性的方式处理问题。如果家长过于冲动,不仅不能解决问题,还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。
小孩争执大人该怎么做?
未雨绸缪,减少纷争
家长们要留意到,晚饭前孩子特别容易闹别扭。对于小朋友来说,午餐和晚餐间隔时间较长,他们会因饥饿而烦躁不安,进而互相找麻烦。所以,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有益健康且含糖分不高的点心,或者尽早开饭,这样能有效减少孩子之间纠纷发生的概率。就像在一些日常场景中,当孩子们在饭前因为饥饿而情绪不佳时,一点小零食或者提前开饭,往往能让他们的心情变好,从而减少争执的发生。
大人最好不要当裁判
在孩子发生争执时,家长不要介入孩子们的纷争,让他们自己解决。比如当孩子们为了玩具的归属权而争吵时,家长不要去问 “你俩谁先动手的,到底怎么回事”“这个玩具一开始是谁先玩的?” 这类问题,因为这样不仅可能得不到答案,还容易卷入孩子们的纷争。在很多家庭中,孩子之间的争执往往会在家长不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解决。比如大宝和二宝之间的争执,当家长不管时,孩子们会发挥自己的创意去解决问题。如果家长实在忍不住管了,孩子们可能会越吵越凶,只为让家长做评判。所以家长越是置身事外,孩子就越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。
“吃亏是福” 是误导:
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出让自己的利益,这种做法并不能培养孩子的大度精神,反而会让孩子更紧张,对任何事都小心翼翼。有些家长在自己孩子的东西被拿走后,总劝孩子 “让哥哥玩一下,一会就会还给你啦”“我们大方点,小朋友要学会分享”,其实这是不对的。自私是人的天性,就像卢梭说的那样,我们原始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,我们的一切本能活动首先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幸福。
播下正向沟通的种子
当孩子们发生争执时,家长可以用正向鼓励的话语,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。比如可以说 “我知道你们俩一定有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”。因为大人的言语、语气和姿势,都会对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产生很大影响。如果孩子听到的是 “你们怎么天天吵架,就不能好好相处” 之类的话,久而久之,他们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和小伙伴相处好,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。
这起事件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,在公共场所,家长要以身作则,用理性公平的方式处理矛盾,遇到问题时,要冷静沟通,不要采取过激行为,要教育孩子学会分享、互相尊重,在公共场所,更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。
保护儿童,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,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。家长们在公共场所应更加注重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,避免因一时冲动给孩子带来不良示范。
|
|